师资科研

张超教授做客黄岛商科讲坛

作者:责任编辑:审核人:发布时间:2019-05-09


【经管学院:周亚娆、宁爱艳】58日下午,第20期黄岛商科讲坛邀请工学博士、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绿色经济领域责任教授张超,作题为“基于社会经济代谢的物质效率评估”的报告。会议经管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军教授主持。

此次报告张超主要从产业生态学相关理论框架和美国铝物质代谢的实际案例两方面展开,并重点阐述了联合国环境署提出的“脱钩”分析框架。

报告开始张超用一张田园风光图和一张高密度的现代都市图,来说明人类社会是从一个“空的世界”变成一个“满的世界”,而其所需要的经济学理论也是不同的,体现在产业生态学中的理论性问题为:在人类社会发展当中,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的资本类型之间相互转化。其中工业化发展反映不同资本类型的替代和转变,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人造资本之间存在紧密关联和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发展进入“大加速”阶段,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通量不断增加,人造资本大量积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为解决这些负面效应,联合国环境署提出了“脱钩”的分析框架,张超将其理解为三个层次的脱钩:福利脱钩、资源使用脱钩、环境影响脱钩,并用四象限脱钩分析图来进行解释。

在物质效率研究方面,他认为未来5年左右研究走向精细化,来揭示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代谢过程。张超从产业生态学的视角出发认为相互互补的物质存量和物质流量共同创造服务和价值,物质效率评价应该同时包含物质流量指标和物质存量指标。接着张超以美国铝的物质代谢的长期演化过程为案例,选择四个流量指标和一个存量指标,来分析铝的物质效率,分析不同指标时序性“脱钩”背后的驱动因素

最后张超教授就其报告内容以及现场师生感兴趣问题进行了互动。


张超,工学博士,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绿色经济领域责任教授,同济大学公共管理系副主任。曾就读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先后获环境工程学士学位(2007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12年,环境政策与管理方向)。博士毕业后赴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2013年),担任“可持续性科学”项目(SSP)和“能源技术创新”项目(ETIP)联合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可持续性科学、产业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交叉学科。近年来,围绕水资源约束下的能源技术变化、基于社会经济代谢分析的资源效率评估、消费端环境足迹核算等议题发表SCISSCI论文20余篇。其中,关于中国电力工业水资源压力时空变迁及节水政策效果评估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Nature Energy,被《中国科学报》头版报道,并获华人产业生态学会2018年度最佳论文奖。目前担任《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学术编辑、Elsevier期刊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编委、全球华人产业生态学会理事、中国生态学学会产业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生态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流动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学术兼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