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科研

石油工程大数据的挑战与机遇

作者:责任编辑:审核人:发布时间:2019-07-05

 


【经管学院:曹圆慧、白滢绮7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刘合做客第47期“黄岛讲坛”,为师生作题为“石油工程大数据应用的挑战与发展”的学术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郝芳,校党委书记王勇出席讲坛,副校长李兆敏主持报告会。经济管理学院相关负责人、全校师生代表听取讲座。

石油工程多学科“融合”的纽带

    刘合院士首先对大数据的概念及其在石油工业领域的应用进行解读。他指出,大数据依托于新型处理模式,凭借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的多样化信息资产,具有大量、高速、多样、低价值密度、真实性五个显著特点。刘合院士列举了大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人工智能和网络新媒体等诸多热门领域的应用,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将会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日益重要的影响。

在石油工程领域,大数据管理则扮演着多学科交叉融合纽带的重要角色。“石油工程一体化的纽带是数据,没有数据则谈不上融合”,刘合院士强调了大数据对于工程一体化研究与实施过程的重要性。工程一体化研究应紧紧围绕与地质工程相关的参数及数据体,直接服务于提产增效具体环节,形成动态决策机制,将数据及时渗透嵌入到生产施工的优化中,以此实现施工过程的动态反馈和实际效果的持续改良与提升。“相关数据体在生产中应用、验证、再优化的过程,实际就是大数据及其管理的过程”,刘合院士总结道。

目前,上游数据统建系统已经积累了海量的数据资源。刘合院士向到场师生展示了上游统建信息系统业务功能定位图,直观地呈现出九大类数据资产库的战略布局与各自的功能定位。刘合强调,这些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使得海量的数据库真正有了资源、有了根本、有了保障。此外,北京、新疆和吉林三地还分别设有数据中心,为数据资源的安全性提供依托。

“数据孤岛”制约工程一体化的深入应用

    油气田企业所掌握的静态数据是海量的,然而“数据大”并不等同于大数据。同一研究基础数据可能存在于多个数据库中,相关数据资料分散在各个研究人员的计算机中,无法保证各项研究使用基础数据的权威性,进而影响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导致大规模的数据资源不能有效地应用于指导勘探研发及一线生产等石油工程一体化实践活动。

刘合院士认为,当前数据应用中普遍存在着“数据孤岛”现象。“油气田企业内部条块分割的部门结构特点,决定了每个部门或系统都有各自的数据,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往往自成封闭体系。各部门或系统的数据就像一个个孤岛,难以实现与企业内部其他数据体的连接互动。”目前的石油工程行业内,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实时更新共享的油气井地质与工程基础数据库,也缺少第三方独立专业的咨询服务公司对所有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二次开发,“数据孤岛”持续制约着石油工业研发与施工各个环节的交互连接,后端工程施工结果不能动态反馈给地质部门,油藏模型得不到及时修正,造成大量的投资浪费;针对同一油气藏工作,由于选用的参数值不一致,不同单位的研究结果缺乏纵向一致性和横向可比性;各个单位数据收集与呈现过程的相对孤立性,也使得数据的真实性与有效性难以保证。

    刘合院士从三个方面揭示了“数据孤岛”现象存在的原因。一是需求不明晰,需求经过多次反复才能确定,导致信息规划和设计的不充分、不到位;二是标准不统一,不同部门对数据的定义和使用格式存在着较大差异,导致各部门之间的数据难以实现互通;三是管理体制存在问题,数据处理部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企业内部仍缺少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和标准。“我们现阶段所讲的‘一体化’,概念的成分超过四成。如今,数据源的开放度、加工能力、交换水平都还远远不够。”针对石油工程行业数据一体化的现状,刘合院士做出了十分客观的评价,“要让海量的数据成为有用的数据,真正实现一体化数据融合。”

打破“数据孤岛”,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针对如何破解“数据孤岛”难题,刘合院士提出应构建便捷高效的数据一体化工作平台,在决策者明晰的一体化理念指导下,推动数据整合的有效实施。要打破数据体孤立分散、相互隔绝的局面,就要充分利用既有的数据资源,围绕油气藏核心布局各项工作,实现参数交互优化、行业相互推进,并为不同专业和部门之间实现信息数据服务共享疏堵破阻、铺路搭桥,力求记录过程、积累经验、传承知识三位一体,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刘合院士认为,应围绕油气藏金数据概念,筛分优选数据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结合数字化建设进程,以现有数据库建设为基础、以一体化示范项目为载体、逐步建成大数据系统和一体化支持及协同指挥环境。“油气藏金数据”有两层含义,一是其数据项被不同专业使用频率高,二是其参数值经过不断优化,数据准确含金量高。油气勘探开发生产过程的理想状态,是以油气藏为中心,各专业各部门协同配合,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成本投入掌握地下油气藏的真实赋存状态,采取经济适用的工艺技术定制最合理的装备与工具,实现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未来经济效益最大化,而油气藏金数据则能不断总结和更新技术人员对产能控制因素和改造优化参数的认识,不断改进作业参数优化作业流程,进而以最高的效率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刘合院士强调,石油工程大数据的未来发展在实现数据资源化、协调数据安全与伦理的关系、促进数据与工程管理融合等方面还面临一系列问题,需要相关工作者适应社会环境,紧跟时代潮流,保持清醒头脑,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培养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让石油工程大数据在推动体制变革与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企业家不仅是创新的组织者、推动者,还要拥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具备冒险精神与执着顽强的作风,“中国的国有企业家在把握创新方向、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凝聚创新人才、筹措创新投入、创造新组织等方面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刘合表示,传统模式下的管理体制不利于企业有效性的发挥,而中国民营企业虽然以灵活多变来的管理方式来适应市场竞争环境,但这种灵活性主要是为了达成短期目标,实现创新发展则需要长远规划与长期投入。因此,不同的企业组织需要采用不同的管理组织方式。如何将数据与工程管理有机融合,解决技术背后的管理问题,仍需要企业家和相关领域学者不断探索解决方案。

李兆敏副校长对报告进行了中肯评价。他认为,刘合院士的选题具有国际视野,符合时代要求,为学校把握石油工程领域和大数据交叉研究领域前沿提供指导,且对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深刻启示。讲座结束后,刘合院士还听取了经济管理学院的工作汇报,并为学院发展提出宝贵意见。


  刘合,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专家,现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我国采油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创建了采油工程技术与管理“持续融合”工程管理模式,攻克了精细分层注水、油气储层增产改造等一系列采油工程关键技术,解决了尾矿资源最大化利用和低品位储量规模效益开发的重大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8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4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论文70余篇。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